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婚姻必修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微信公眾號:胡慎之(ID:hushenzhixl)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動畫片,叫《包寶寶》。在這部動畫片的剛開始,我們發現包寶寶和媽媽的互動非常有愛。但當包寶寶長大後,他變得不再只聽媽媽的話,也不再只粘著媽媽,他想要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甚至開始談戀愛了。
這時,媽媽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包寶寶有了別的女人和其他小夥伴,在一番爭執之後,媽媽惱羞成怒,一口把包寶寶吃了。
其實,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說出了一個問題:父母總是想撫養自己腦海中的那個孩子。就像《包寶寶》里的媽媽,她希望孩子永遠呆在自己身邊,乖乖聽話。
但是,真的有天生乖巧懂事聽話的小孩嗎?
如果我建議父母們不要把孩子培養得那麼聽話懂事,會不會過於驚世駭俗?
事實上,會哭會鬧的小孩,才更有生命力。
在孩子的生命中,哭、鬧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同時也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如果孩子連本能都被壓抑了,那會活得很委屈,甚至會變得「行屍走肉」。
而歸根到底,父母們不喜歡孩子哭鬧無非就兩個原因:
一是我們對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不要給自己添任何麻煩,最好能聽從我們的安排;
二是,如果孩子打鬧或者哭鬧,就極有可能打破了我們作為父母的自戀感和控制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孩子的一個玩具摔破了,他覺得很難過,大哭大鬧。然後媽媽看見孩子哭,她很心煩,於是馬上就要去替代孩子的情緒,哄他說:「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別哭了別哭了!」。
可是孩子還是繼續哭鬧,媽媽就生氣了,覺得這個孩子怎麼這麼難教,一點都不聽話,於是「好媽媽」就開始責罵、威脅、恐嚇孩子。
其實這不是教育孩子,只是在發泄情緒。
真正的教育孩子,是不帶情緒的。
事實上,孩子哭鬧一定是因為他受到了某些對待而感到很不舒服,這就有點像是一隻天性活潑的小鳥,它本該屬於更大的天空,而你卻把他關在籠子里一樣。
籠子是束縛,而哭鬧是孩子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攻擊性的體現。
攻擊性,是孩子沒有被滿足以後所激發出來的東西,只是有些人把自己的攻擊力壓抑了,有些人則是直接表達出來。
一個能夠去表達攻擊性的孩子,比如會哭,會鬧,其實相對來說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四歲還不會發泄自己的攻擊性,那大概就很麻煩了。
有些父母說自己孩子總是哭鬧,怎麼也哄不好,但其實,這裡面更多的是從大人的角度去解讀的。小孩子在沒有更多方式去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會用最本能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哭鬧、不妥協、對著乾等等
如果我們留心觀察的話會發現,一個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其實也會擔心父母會如何對待他,他將會受到怎麼樣的對待。我們會看到,有些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還會偷偷瞄父母一眼,看看父母的反應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裡面,他其實是害怕的,他擔心父母會拒絕他,忽視他,甚至拋棄他。所以孩子哭鬧的背後還有恐懼、無力、無助、沮喪的感覺。
那為什麼我們說有攻擊性(會哭會鬧)的小孩才更有生命力呢?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攻擊性代表著我要去維護我的邊界。
那麼當我們的邊界別人跨越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種被侵入的感覺,緊接著我們就會通過釋放攻擊性去維護我們的邊界。
所以有些小孩說:「你不要惹我,我會打你的」, 這就是通過攻擊性維護自己的邊界的表現。
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重新去看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是不是經常用侵入他邊界的方式來對待他,以至於他沒有辦法,只能用攻擊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邊界。
就像有些小孩子,媽媽拚命喂他飯吃,他就會掙扎、憤怒、掀桌子。那個時候他已經吃飽了不想吃了,可是父母還逼著他吃,他的邊界被入侵了,情緒也沒有得到尊重,於是他只能升級以哭鬧來表達。
所以在這裡邊,我們首先要看看,在孩子哭鬧之前,l 身邊的人對他做了什麼?l 有沒有尊重他的主觀願望?l 有沒有侵犯了他的邊界?l 有沒有允許他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其實,孩子是很單純,很直接的,你愛他,他就愛你;你攻擊他,他就攻擊你。
所以,如果我們在內心中還是一直很希望養一個乖巧聽話安靜的孩子,那麼我們就得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我們自己害怕去承擔因為孩子哭鬧而引起的焦慮和失控的情緒,或者說只是想撫養那個自己腦海中的孩子呢?——the end——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往期推薦:
1、
2、
3、
為什麼說攻擊性強的小孩,更有生命力呢?
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婚姻必修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微信公眾號:胡慎之(ID:hushenzhixl)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動畫片,叫《包寶寶》。在這部動畫片的剛開始,我們發現包寶寶和媽媽的互動非常有愛。但當包寶寶長大後,他變得不再只聽媽媽的話,也不再只粘著媽媽,他想要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甚至開始談戀愛了。
這時,媽媽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包寶寶有了別的女人和其他小夥伴,在一番爭執之後,媽媽惱羞成怒,一口把包寶寶吃了。
其實,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說出了一個問題:父母總是想撫養自己腦海中的那個孩子。就像《包寶寶》里的媽媽,她希望孩子永遠呆在自己身邊,乖乖聽話。
但是,真的有天生乖巧懂事聽話的小孩嗎?
如果我建議父母們不要把孩子培養得那麼聽話懂事,會不會過於驚世駭俗?
事實上,會哭會鬧的小孩,才更有生命力。
在孩子的生命中,哭、鬧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同時也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如果孩子連本能都被壓抑了,那會活得很委屈,甚至會變得「行屍走肉」。
而歸根到底,父母們不喜歡孩子哭鬧無非就兩個原因:
一是我們對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不要給自己添任何麻煩,最好能聽從我們的安排;
二是,如果孩子打鬧或者哭鬧,就極有可能打破了我們作為父母的自戀感和控制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孩子的一個玩具摔破了,他覺得很難過,大哭大鬧。然後媽媽看見孩子哭,她很心煩,於是馬上就要去替代孩子的情緒,哄他說:「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別哭了別哭了!」。
可是孩子還是繼續哭鬧,媽媽就生氣了,覺得這個孩子怎麼這麼難教,一點都不聽話,於是「好媽媽」就開始責罵、威脅、恐嚇孩子。
其實這不是教育孩子,只是在發泄情緒。
真正的教育孩子,是不帶情緒的。
事實上,孩子哭鬧一定是因為他受到了某些對待而感到很不舒服,這就有點像是一隻天性活潑的小鳥,它本該屬於更大的天空,而你卻把他關在籠子里一樣。
籠子是束縛,而哭鬧是孩子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攻擊性的體現。
攻擊性,是孩子沒有被滿足以後所激發出來的東西,只是有些人把自己的攻擊力壓抑了,有些人則是直接表達出來。
一個能夠去表達攻擊性的孩子,比如會哭,會鬧,其實相對來說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四歲還不會發泄自己的攻擊性,那大概就很麻煩了。
有些父母說自己孩子總是哭鬧,怎麼也哄不好,但其實,這裡面更多的是從大人的角度去解讀的。小孩子在沒有更多方式去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會用最本能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哭鬧、不妥協、對著乾等等
如果我們留心觀察的話會發現,一個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其實也會擔心父母會如何對待他,他將會受到怎麼樣的對待。我們會看到,有些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還會偷偷瞄父母一眼,看看父母的反應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裡面,他其實是害怕的,他擔心父母會拒絕他,忽視他,甚至拋棄他。所以孩子哭鬧的背後還有恐懼、無力、無助、沮喪的感覺。
那為什麼我們說有攻擊性(會哭會鬧)的小孩才更有生命力呢?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攻擊性代表著我要去維護我的邊界。
那麼當我們的邊界別人跨越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種被侵入的感覺,緊接著我們就會通過釋放攻擊性去維護我們的邊界。
所以有些小孩說:「你不要惹我,我會打你的」, 這就是通過攻擊性維護自己的邊界的表現。
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重新去看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是不是經常用侵入他邊界的方式來對待他,以至於他沒有辦法,只能用攻擊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邊界。
就像有些小孩子,媽媽拚命喂他飯吃,他就會掙扎、憤怒、掀桌子。那個時候他已經吃飽了不想吃了,可是父母還逼著他吃,他的邊界被入侵了,情緒也沒有得到尊重,於是他只能升級以哭鬧來表達。
所以在這裡邊,我們首先要看看,在孩子哭鬧之前,
l 身邊的人對他做了什麼?l 有沒有尊重他的主觀願望?l 有沒有侵犯了他的邊界?l 有沒有允許他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其實,孩子是很單純,很直接的,你愛他,他就愛你;你攻擊他,他就攻擊你。
所以,如果我們在內心中還是一直很希望養一個乖巧聽話安靜的孩子,那麼我們就得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我們自己害怕去承擔因為孩子哭鬧而引起的焦慮和失控的情緒,或者說只是想撫養那個自己腦海中的孩子呢?
——the end——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往期推薦:
1、
2、
3、